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张晓慧:业精于勤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张晓慧: 业精于勤

 

 

张晓慧,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历史学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史专业,导师为张帆教授,研究方向为元史。2009年至2013年,就读于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历史学系本科。2013年保送本系研究生。2015年在本系硕博连读。在北大学习期间,发表论文、译作六篇。曾获国家奖学金、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三好学生、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优秀毕业生、“大成”国学奖学金等奖励。是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随无涯之幸”

 

  2015年起,我开始在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历史学系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读博期间,我连读三年获得了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校长奖学金,可以说,在学习和生活上校奖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在历史系的众多同学当中,我只是普通的一员,在学术研究上,我们班级里的很多同学也都有着优秀的成果,大家在校长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低调谦和,我深感自己得以评选获奖实属幸运。在燕园的十年时光将要过去,回顾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其中值得拿来分享的,称不上是经验,更多的可能是“如果能重来就好了”的缺憾。以下几点感悟与体会,希望能对博士在读和打算读博的同学有所裨益。

 

对抗拖延:规划、规律与自我接纳

读本科的时候,学习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好奇心与兴趣,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之后,研究由广到精,学习则更多依靠的是自觉与自律。读博时间愈久,如何对抗拖延症、保持自律的状态,成为始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我身上,虽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过我做过的一些尝试,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些作用,因此,想要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是对博士期间的学习合理规划。我读博的这几年时间,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史料的阅读和博士论文等文章的写作两大部分。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相比于写作更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对我而言,阅读好比心理上的舒适区,而写作则是突破区,将二者割离来看的话,对阅读这个舒适区的依赖越深,就越不容易从舒适中走出、进而感到写作的焦虑。这时候就需要强迫自己做出规划,一方面使阅读对写作有所助益,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写作对阅读的带动。其次是有规律的生活。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文科博士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在给予我们弹性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丧失对时间的掌控力。这时候,有规律的生活往往能够从心理上缓解无力感与焦虑感。对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的学生来讲,中古史中心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空间。在研究生阶段开始之后,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中心度过的。规律的生活不仅提高了我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也舒缓了我在心理层面上的紧张感。最后是心理上的自我接纳。博士论文等文章的写作过程,对我而言是与期待和焦虑共处的过程。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还是一次与自己缠斗的经历,一旦付诸文字,期许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就会显现。因此,将写作进行下去,需要具备正视自身缺憾的勇气。只有先完成、再批判,也就是形成先建立、再反思的循环,才能克服写作焦虑,达到自我和解。

 

在交流中成长

研究生期间,我的硕、博二位导师都给予了我充分自由的空间,使我能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学习,也使我得以投身更多的交流研讨中。我通过参加读书课“走捷径”,参与不同的读书课,聆听诸位老师的讲授与同学的讨论是将知识明晰化和体系化的捷径;我通过与同辈交流“碰火花”,同辈之间交流的特殊性在于,较容易放下顾虑、辩驳问难、相互激励,交流之中,对于个性的相互尊重与赏识,甚至观念的碰撞,都更能激发起学术共同体的意识。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激发,不仅产生于读书课、小组定期讨论等场合,更来源于志同道合的好友之间,随时随地就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的沟通与辩论。因此,尤为感激的是,我在求学之路上结识了这些良师益友。他们中间,有的锋芒毕露,具有十足的“领袖”气质;有的沉稳宽和,展现温文尔雅的举止。然而,无论是针尖对麦芒式、还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交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坚实的助力

我能够在北大顺利地学习、生活,离不开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校长奖学金的激励与资助使我获益良多。从激励层面来说,评定奖学金可能是很多博士同学在校期间参与的为数不多的班集体活动之一。由于大家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同,平时很少有一起学习、交流的场合,而奖学金的评审,从某种程度上讲,提供了比较难得的交流机会。我是在奖学金评审所包含的提交成果、评议与陈述的过程中熟悉周围同学的研究内容的。实际上,熟悉彼此的过程也是相互激励、内视自省的过程,所以校奖于我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激励。从资助层面来说,得益于校长奖学金的资助,我在读博期间能够安心学业,省去了为稻粱谋的烦恼。

不论是学校设置的各项奖学金资助项目,抑或是系里提供的各种学习研究便利条件,不论是导师们的悉心教导与耐心培养,抑或是同学们的热情帮扶与激励鼓舞,都是我在北大期间最为坚实的助力。有了这些助力,我得以踏实前行,幸甚幸甚。

学术成果

1、《拜住西征与蒙古派系斗争》,《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8辑。

2、《再谈蒙元时代的孛可孙》,《西域研究》2016年第2期。

3、《蒙元时期的篾儿乞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4期。

4、《元人王沂及其〈伊滨集〉小考》,《北大史学》第20辑。

5、《鞑靼史》(译作),《西域文史》第11期。

6、《伯希和〈马可波罗注〉前言》(译作),《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5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