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 王瑜贺:自由多元,兼容并包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王瑜贺,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海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政治、气候变化与国际关系。在北大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9篇,合著学术著作1部,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言且论文获奖1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曾获得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三好学生、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博士生专项奖学金、章文晋奖学金、精锐教育奖学金、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国际关系学院优秀科研奖等奖项,也是2018-2019学年度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

 

 

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是我学术之路开始的地方,自2013年进入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在北大已经度过了五年的美好时光。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的“家·国”战略,国际关系学院的“全球视野·中国情怀”育人理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北大学子、一个国关人,肩头所承担的重任。“爱国·关天下”已然成为我学术科研时坚定不移的信念。

宽严相济,亦师亦友,导师助我走近梦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的治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下,形成了北大人独特的精神品质。我从导师张海滨教授身上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张老师对待学生“宽严相济”。感谢导师的“宽”门槛,张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硕士专业与他的研究方向不一致而拒绝我,而是在看到我对环境政治的热爱后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专业指导之外还为我提供了诸多学术交流和提升的机会,帮助我一步步走近我的学术梦想;感谢导师的“严”要求,张老师丝毫不会放松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的高要求,时常督促着我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踏踏实实地走好科研之路的每一步。

在追求学术梦想的道路上,导师与我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我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博士生学习期间的各种挑战。例如,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张老师常常会结合自己多年参与气候谈判的经历,与我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让我尽可能真切地了解到各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激烈博弈。在这样轻松又不失严谨的学术对话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走向国际,多元交流,担当助我实现价值

学术研究不能缺少交流与创新,国际关系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北大国关的求学生涯中,我参加了多次使馆的参访活动,聆听了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参加了多次校际间博士生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对包括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进行了参访。其中,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东京大学交流活动”,参观了日本大使馆和知名日企,与东大的老师同学就中日关系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获益良多。2016年,我有幸受邀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U)参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UAS)”项目,就“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国家安全”做主旨发言,与来自德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专家学者就可持续发展进行交流,不仅从国际政治视角,更是从自然科学、国际法、生态马克思主义等诸多视角对可持续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加2016年泰国法政大学举办的“亚洲校园-EAUI”项目,我对东亚地区认同与国际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2018年“第四届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东京大学研讨会”中来自北大和东大的学者发言和博士生互动交流,使我对不确定性时代中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以及一带一路、能源环境等议题都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国际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更能够在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中,让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碰撞出奇妙的思想火花,从而有效利用全球智力,对国内和国际关系学界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做出重要、突出和持续性的贡献。

学术成果

 

论文发表:

1.《东北亚经济合作初探》,《国际研究参考》,2014-7

2.《东南亚女性政治家崛起现象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3.《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机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9

4.《从孔子学院看中国软实力》,《理论观察》,2014-9

5.《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以中菲南海仲裁为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4-12

6.《综合视角下的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研究——以<君主论>、<李维史论>和<曼陀罗>为例》,《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7.《新形势下国外学术界对<巴黎协定>履约前景分析的述评》,《国际论坛》(CSSCI),2017-9

8.《国外学术界对<巴黎协定>的评价及履约前景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2017-9

9.《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创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8-5

会议论坛:

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University alliance for sustainability”(UAS),Berlin,2016-4

2.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6 Global South Workshop for Ph.D. Students,Beijing, 2016-5

3.Sino-Japanese Relation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2016 EAUI Program at Thammasat University, Bangkok,2016-8

4.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oundary and Ocean Studies,Wuhan, 2016-9

5.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 4th PKU-UTokyo Forum, Beijing, 2018-3

6.《阿拉伯之春后的也门政治转型》,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青英论坛(CIR-YES),二等奖,2015-9

7.《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困境》,2016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2016-7

8.《海洋环境权益保护的中美比较分析》,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问题”博士生论坛,“最佳演示奖”,2016-9

9.《西亚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以伊拉克、也门和约旦为例》,“2016北大—复旦亚洲青年学者论坛”,2016-10

10.《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以中东阿拉伯为例》,首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2016-12

11.《中国政府与ENGO互动关系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三等奖,2018-3

12.《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第七届国关·润远学术论坛”,二等奖,2018-6

科研项目:

1.参与凤凰国际智库&华侨大学“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负责其中也门、伊拉克、约旦、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5篇文章的撰写,并正式出版收录于《搭桥引路: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8

2.参与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全球环境治理绿皮书》项目,负责撰写《中国与南南环境合作》一章,2016-9

3.参与疫情在家被草40多次-乐施会合作项目“后马拉喀什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BO2016),文章发表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9

4.合著《大国担当的镜与鉴——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绿色行动方略》(辽宁出版集团)一书,参与辽宁出版集团、中联口述历史整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国担当——国际格局与中国责任》系列丛书项目,负责撰写其中第三章,共计4.2万字,预计2018年下半年出版。

返回